EN
威尔朗科技
EN
新形势下煤炭行业改革发展如何发力?今夏供需双高或将再现
来源: | 作者:pmof93969 | 发布时间: 2020-07-10 | 3354 次浏览 | 分享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风险加大,能源消费进入新阶段。今年前5个月,国内煤市需求下降,吨煤价格一度跌破500元大关。6月以来,随着复工复产推进及夏季用煤高峰提前到来,煤价止跌回稳。


在宏观经济走势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煤炭行业将面临哪些新机遇新挑战,“十四五”期间如何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日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张宏应本报之邀谈了自己的看法。


新形势下煤炭行业改革发展如何发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


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按照党中央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部署,2016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拉开了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序幕。通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支持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市场供需基本平衡,转型升级取得较大进展,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能力增强,煤炭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


从煤炭行业改革发展看,煤炭供应能力提高,供给质量提高。但煤炭行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多数老矿区企业经营压力大,转型发展路径不清晰、困难多;全国煤炭生产越来越向晋陕内蒙古三省份集中,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突出;我国煤炭生产以井工开采为主,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与主要产煤国家相比,国际市场竞争仍处于劣势地位;受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影响,煤化工产业高投入、低效益、风险大;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材料,还存在体制机制制约、人才短缺、理念创新不足等问题。


从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布局看,晋陕内蒙古三省份煤炭产量比率占全国的近70%并还将不断增长,黄河流域煤炭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


综合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加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挑战更多。煤炭行业正处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需求侧变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增多。


煤炭改革发展的新机遇新变化


煤炭是我国的优势能源资源,占全国已发现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7%左右,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坚实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出台了以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效应正在逐渐显现。以信息化、大数据化、绿色化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为引领,以煤矿智能化发展为载体,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即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中地位更加明确。2019年12月30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刻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煤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持续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不轻易转移对煤炭的注意力,不轻言“去煤化”。将煤炭上升到国家能源安全“兜底保障”的新高度、做出了新定位。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效应逐渐显现。2016年以来,煤炭行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点行业,先后在淘汰落后、发展先进,支持科技进步,推动市场化发展,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效果逐渐显现,并正在成为深化煤炭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煤炭行业即将迎来智能化发展的新时期。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全面推动我国煤矿智能化技术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工作要求。主要产煤省份和大型煤炭企业积极响应,我国煤矿由智能化开采工作面示范起步,开始走上了煤矿“采掘开机运通”以及安全、生产、调度、运销全系统、全过程智能化发展道路,即将开启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新时期。


煤炭市场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2017年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煤炭上下游企业共同推动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赞同,形成了煤炭上下游合作共赢发展局面,已经成为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实践证明,创新煤炭市场化体制机制,为煤炭上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煤炭发展思路与重点分析


今年以来,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萎缩明显,我国第一季度经济回落,随着复工复产,4月以来逐渐回升并达到正常水平。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煤炭行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推动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质量升级、管理升级,促进煤炭上下游产业协同,煤炭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培育新模式、发展新业态、提升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


围绕“十四五”煤炭行业改革发展重点领域,要坚持优化布局与保障供给相结合,坚持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坚持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相结合,坚持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相结合,坚持立足国内与国际合作相结合。聚焦煤矿智能化、服务型生产和相关产业融合,促进煤炭生产集约化、组织管理专业化、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努力构建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以下10个方面发力。


◆第一,优化煤炭资源开发布局。



◆第二,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提升煤炭科技创新驱动能力。


◆第四,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


◆第五,着力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


◆第六,加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


◆第七,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第八,推动煤炭智慧物流体系建设。


◆第九,提升煤矿安全与职业健康水平。


◆第十,加强“一带一路”资源开发与产能合作。


我国主要煤运通道持续发力,发煤矿站发运积极性提高,先进产能加快释放,环渤海港口煤炭库存恢复性上涨,秦港煤炭库存接近500万吨关口,国投曹妃甸港存煤360万吨,环渤海煤炭供应得到补充。南方雨水增多,三峡电站机组全开,水电发力明显,三峡发电量日度达到峰值。下游电厂日耗在水电的挤压下,呈现稳中回落态势,同时库存小幅增加,存煤可用天数25天。需求弱势运行使得下游对市场煤采购放缓,沿海煤炭运输市场释放出的货盘有限,价格走稳。但利好消息是,由于进口煤限制政策进一步收紧,市场上出现已订货船被迫取消的情况,终端基本持观望态度,贸易商操作更为谨慎,印尼煤和澳洲煤报价继续弱势运行,有利于国内市场向好发展。 

随着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复工复产深入推进,工业生产继续回升。七月份,长协煤供应量增加,而用电需求随着“入伏”气温升高也会增加,煤炭市场供需双高将再现,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环渤海港口和运煤铁路的运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