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是2013年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我国煤炭企业如何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呢?本文提出应高度关注把握的八个为什么,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为什么?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决策,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应从宏观与微观、国际与国内不同视角去深刻理解,真正领会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原因。
(一)开拓海外空间。中国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时代基本过去了,目前,必须开拓更大市场。中国人均GDP已达到7500美元,属于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是有13亿左右人口的第二大经济体,对于这么大的国家,要从中等收入提升到高收入水平,这是世界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难度很大。从世界银行统计的二战以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只有十几个国家避过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经济体。这十几个国家大部分是资源性国家,除此之外是日本和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日本能够逃避中等收入陷阱有它特殊的背景,战后它被美国占领,西方基本上把整个市场开放给了日本,日本没有花很大力气就进入了西方市场。“亚洲四小龙”也有特殊背景,一是四小龙经济体量比较小,二是四小龙很多方面是属于按照西方政策管理和发展的。中国的情况则不一样。中国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寻求新的更大市场、更大投资空间,中国的产品也需要进入世界市场。
(二)实现中国重新崛起,必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潜力,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把经济互补性转化为发展推动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必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三)统揽世界发展大势,平衡国际战略关系。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出现失衡,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没有承担责任,美国的工业化和制造业比欧洲好些,但主导美国的是金融资本,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使世界经济越来越失衡。欧洲也没有能力改变世界经济的失衡。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引起某些国家的恐慌,他们想方设法为中国发展制造障碍,对中国在国际上的任何举动进行挑剔和制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论从国际经济战略,还是从中国本身实现“中国梦”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考虑,中国必须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合作什么?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国家,按经济区域特色可划分为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这六大经济走廊的国家发展阶段、资源状况和国家特质等决定了其经济合作重点有所差异,这些沿途国家有的拥有丰富资源,有的有市场需求巨大空间,有的有基础设施建设急迫需求等,最近我国与相关走廊沿线国家初步沟通协商,达成以下合作重点领域方向。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重点是能源合作、铁路、公路建设及贸易、运输等互联互通。
(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重点是铁路交通、物流贸易、互联互通合作。
(三)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重点是能源合作、天然气管道、物流合作基地、产能合作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重点是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和物流贸易、融资合作、人力资源培训。
(五)中巴经济走廊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重点是基础设施合作,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光缆等基础设施、物流贸易和能源电力项目。
(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重点是在铁路、产业园区建设和双边贸易等领域的合作。